单项选择题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 ,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 早年写过一本 《写在人生边上》 , 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其二、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 便起笔试写出一本 《围城》 , 而此书被誉为 “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 。 其三、 其著 《管锥编》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 读《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 ,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迂阔之气” ,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 《管锥编》 的人肯定不多。 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 ,引用著作达 1800 种之多,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统以典奥文言写就。 现在 “钱学” 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 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就有两个目的: 一是看长城, 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 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从许多方面来看, 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 且不说他曾被吴必先生指为 “人中之龙” ,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 ,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读《三国》 、 《水许》 ,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1、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情,嗯,看来确实如此。

对本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点明钱先生名字的由来,可推知“钟书”之“钟” ,为钟爱之意。
B.“抓周” 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即小儿周岁时被置身众物之间, 看他第一手抓住何物,以兆其将来。此段记钱先生抱书不忍便释,意在说明钱先生自幼便喜爱书籍。
C.钱先生之名,并非初生时便叫“钟书” ,而是满周岁之后才得名。
D.本文从一段轶事写起,吸引读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并与结尾所记轶事呼应,表现了钱先生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