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史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现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相关考题
-
单项选择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胞,能够利用剧毒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有限性 ④实践的目的在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单项选择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根据人口形势发展变化,在全国普遍实行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体现了()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单项选择题
某村一片森林中,有四棵松树晴天滴水,村民们争相前来围观,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人认为是“菩萨显灵”,纷纷用盆子接“神水”喝。林业局植物专家实地调查后认为是随着气温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逐步加强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②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必然产生不同的认识 ④对事物的认识结果受制于主体的知识结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